目前分類:前打 / 落入 / ヘチ 裝備及技術篇 (10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冬天搭配衣服是一門學問,但是也不只有冬季才用得到,防寒的搭配不只是防寒搭配而已,也可以沿用到各個季節衣著搭配,那麼,大家姑且聽之吧!!

 

 

目前三大廠的衣著類文宣品中,只有SHIMANO有將搭配法列入說明,請看上圖後再看說明,上圖說的就是「洋蔥式穿法」,這個名詞大家都不陌生吧??那有多少人知道怎麼去搭配呢??其實很簡單,原則只有----底層恆溫排汗、中層保暖、外層防風(雨),就這樣而已!!    有些死硬派會將釣具廠的文宣都說是騙錢的噱頭,是真的如此嗎??    去逛一下登山用品店吧!!     店員說的也是這樣的穿著觀念,而且,登高山不能開玩笑,釣魚還可以說不釣收竿,登高山一個不小心就變遊魂。

堤防行走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年生產的DF-2000跟DF-2200這二款的水感應器有瑕疵,請務必自我檢查批號,然後透過釣具店跟代理商反映要更換。    官網2011年12月15日就發佈消息了,希望有購買的釣友們要重視喔!
 



堤防行走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弟我先下個結論再看文章~~~~~培林油洗掉,是不正確的!!

培林潤滑油,主要是潤滑、防塵、防潮,培林油被清洗掉了以後,以旋轉功能來說是一定有提升,洗掉之後一般而言會轉得比較快,因為在滾珠間的油不見了,空空如也,剩下空氣,但是沒了潤滑一定會加快磨損,而且沒有人把新的培林的油洗掉的,所以可以肯定的是:

 1、油洗掉磨損會加快,洗掉後要三不五時要加一些油進去。

 2、用手轉可以轉很多圈不一定是好現象,要轉得平順才是好培林。

油如果洗掉,尤其是密封式軸承密封蓋裡面的油都洗光光,最好每次做釣之前都重新上油,要上到內部的油一定是流動性好才有辦法進去,但是,這樣的油很容易揮發,而且如果油膜強度不夠好,當油膜破裂就會磨損,有沒有磨損很容易判斷,就是回家後,如果看到軸承的油變黑或是洗出來的油變黑,那個就是磨損或是油質劣化的現象,千萬別跟我說那是積碳,會很無言的!!

堤防行走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先白話點的說明~~~

如果有這種症頭,請先檢查捲線器,捲線器是有阻力的那種,就是人家說的有煞車的,咬鉛沒有相當大的重量是沒辦法直接出線,大家所看到的那個手放開就能自動出線的捲線器是沒有阻力的那種,也就是人家說的黑吉輪!!

影響出線的因素除了捲線器之外,第二個因素就是母線的粗細,前打竿的U型環很小,如果形狀、角度不良的話,出線就不是很順,母線用尼龍線3號以上就會很不順暢,有人用更小的2號當母線,更多人為了讓出線順暢又要兼顧強度而採用1~1.5號的PE線。

影響出線第三個因素是水氣與靜電,竿壁的水氣附著或是靜電,這二個狀態會讓釣線粘竿壁,這樣當然就會出線不順了!!

前打,出線不順、無法拉輪子出線,我覺得不要太苛求,早在20年前我玩前打的時候還沒有像現在這麼多的PE線,我用2~4號的尼龍線當母線,前打竿用的是RYOBI的浦千鳥、JT、TT還有GAMA的前打竿,總使我先把線拉出輪子,子線加了2顆5B咬鉛也是沒辦法自己滑出線,U型環小且阻力大必然的現象,那時候看了好幾支錄影帶,看到人家是先放一些線讓輪子到最近的導環間線是鬆弛的,再抖竿送線,我一直也都是這樣送線,也不會去苛求說要蝦能拉出線的前打竿才是好竿之類的想法,因為太艱難了!! 

堤防行走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這個問題經常都重複有人在問,到處都有好多見解~~~

中通鉛很多人用,大多數的人都是看釣前打的人在鉤子上或是鉤子附近有咬鉛就依樣畫葫蘆,但是中通鉛使用上還是有它的需要注意的地方。   沒注意的話釣餌下水後會很不自然而且操竿上也會有困擾,二種情況:

第一、中通鉛會在子線、母線上滑來滑去,有時候鉛已經到底,但是蝦子還在水面之類的情況。 

第二、整個鉛頂到鉤子線結處造成鉤子偏向,而且使得釣餌運動狀態受牽制。  

堤防行走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子線長短對於前打的信號傳遞來說沒有太大的關連,我這樣說一定又會有釣友說我在唬爛,相信他們都會有相當精闢的見解。  我個人的見解可以分為下面三的重點討論:
一、魚的就餌活性
二、母線、子線的角色
三、母線、子線的材質特性

堤防行走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到這個標題應該會提起大家的好奇心吧??  在跟釣友聚會的時候看到釣友在用的,也有前打、路亞釣友在推薦稱作AS結,有印象在Netknots.com 網站上有看到,名稱叫做Albright Special ,請連結下面網址觀看,除了有分解圖之外,還有動畫綁法教學。

http://www.netknots.com/html/albright_special.html

它的英文說明如下~~
The Albright Knot is one of the most reliable knots for joining lines of greatly unequal diameters or different materials such as monofilament to braided line. It is easy to tie and should be in every angler’s knot arsenal.

堤防行走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剛剛整理論壇的文章,發現2010年的這篇沒PO在部落格,捕抓過來囉~~

 

說真的,以基礎功能來說,都是收線,並沒有區別,有沒有煞車就是使用上習慣問題了。  但是,詳細以釣法操作來區分,有沒有煞車就會影響釣法操作的便利性,黑吉釣法使用有煞車的輪子會在一些釣法操作上有障礙,前打釣法如果要順暢的單手(單指)放線,有剎車的就不太好使,有煞車就變成要用另一隻手拉一些線,落入釣法來說,有剎車的在提竿把目印提起來的時候可以不用按住輪子,沒剎車就要按。   

 

 

堤防行走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黑鯛工房尼龍1

挑釣線真的沒甚麼難的!! 大家都想太多了!! 回歸最原始的以釣法、環境需求來挑就好了!! 以看線為主的黑吉釣法來說,釣線的視認性為主要的選用考量因素,當然,如果是拿著黑吉竿釣沉底或是以竿先信號為主前打釣都然就另當別論了!!  

 

黑吉,看不到線就等於看不到信號,也等於蒙著眼睛瞎釣,可不是每一種魚都是鱸魚會給你來個大拉竿,所以,視認性是黑吉釣法主要的選線考量。  前打主要訊號來源是竿先,是否就不用選辨識度高的線? 也不是,辨識度高的線在下餌時可以較精確下到標點落點,另外,在餌還沒到底之前也會有魚索餌,辨識度高的線也能方便判斷線的訊號。

 

堤防行走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好友站有釣友遇到竿節卡死的問題,我就把我自己回應的內容轉PO到常出沒的網站大家分享一下,也討論看看有沒有再更佳的方法囉!!!

 

竿節卡死有二個方法可以處理!!  振出竿(抽節)見到最多的是用"頓的"!!  也就是拿起卡住的那二節往地上快速搗下去,像以前玩甩炮那樣的手勢跟速度,拿去給釣具店處理幾乎都是用頓的,有的比較小心的店家會在地上放一本電話簿或是好幾本釣具目錄或是放橡膠墊,為了避免跟地上接觸的那一面會頓到開花。  為什麼用頓的可以解開呢??  原理是,牛頓三大運動定律的第一運動定律,也就是慣性,當迅速移動卡住的竿節其中一節遇到地面或是阻礙時,速度瞬間降到零,另外一節還想保持原速,這樣的原理就會解開卡住的狀態。  我是不建議這樣做啦!!  越高檔的竿子碳纖布用越好、膠越少,也就越脆,這樣敲會裂掉,黑工的竿子有些很薄管,要小心!!   很恰巧的,這幾天逛釣具店剛好看到事故現場,也就是一支1號的GAMA頂級磯釣竿被釣具店老闆頓到尾二開花啦!!  馬上日幣11600開去!!  各位看倌,用頓的保險嗎??  如果用的是並繼竿(插接),卡死不能頓,怎麼拆??


我個人是第二種方法來處理,以前有在釣日本鯽魚,經常都嘛卡死,後來發現用束帶來解,算是最聰明也保險的方法,花一點點錢去買二條束竿帶,平常束竿子,卡住時拿來解套,那種束帶就是一邊是止滑橡膠,另外一邊是魔鬼氈的那種!!  請看束帶圖:

堤防行走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釣魚迄今,有人問我甚麼是最好的繩結,最好的繩結聽人家說總是那麼的不切實際,我個人都是聽人家說、看書,然後付諸行動去測試!! 我說,釣組是釣手自己綁的、自己的最佳化搭配,所以,最好的繩結就是讓釣手自己本身最信任的繩結即是!!

舉例說,我用PE結接碳纖線(尼龍線)都用FG結,因為FG結是我自己測試之後所信任最強的接法,那麼某人用電車結也是用很爽,那對某人來說,對電車結的信任就大於FG結,對他而言,最強的PE線接碳纖線(尼龍線)就是電車結。

廢話不多說,分享我目前所使用的繩結,看起來有些很複雜,實際上看卻是很簡單的~~~~

 

目前試過最令我信任的綁鉤法,也有人稱作滾指法、內掛式綁鉤法。

堤防行走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這樣說好了,釣前打未必一定要PE線不可,並沒有像是外面的人說會釣前打的都用PE線,這樣太以偏概全了,那我應該算是不會釣前打的人了!!  如果你問為什麼要用PE線,十個有八個都跟你說耐磨、強度強、出線順、不會Q,下面我可以跟你說他們為什麼會這樣說~~~ 



耐磨,以這觀點來說會有些疑惑點,PE線是大力馬纖維編織而成,這樣的纖維根本不耐磨也不耐高熱,有機會你可以把PE線拆股來試驗!! 1.5號的PE線來說,拉力大約等於四號碳纖線的拉力,大約8.5~9公斤 ,但是線徑卻是比四號線細很多,同樣磨到,你會相信1.5號線徑比較耐磨嗎?? 如果是六股編織,PE線傷到一股的纖維量就少1/6的拉力,沒有緩衝一下就斷了!!  尼龍線還可以靠本身的彈性來抵銷到一些損傷後的強度下降,相信大家都有過釣到魚撈起來後,線輕輕一拉就斷的經驗吧!!  魚為什麼還起來,因為線的彈性化解掉拉力,所以沒斷。  南部很多釣友用的PE線都是用3號以上,也有用到5號,拉力值大約15~28公斤 ,磨到少了1/6的拉力還是都超過四號線的拉力,所以不是斷子線就是斷竿,也就會讓人認為比較耐磨了!!

堤防行走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2010年SHIMANO用力推SPIRAL X一樣,2012年換DAIWA很用力的在推行X TORQUE,可見SHIMANO是成功的,那我們消費者知道甚麼是SPIRAL X和X TORQUE,他們的差異跟理論在哪??  花錢,就別盲目聽一些怪怪的口碑,實際了解才會知道自己買的東西是甚麼,花得才有價值。 

說實在的,碳纖維的技術發展到現在似乎變化性越來越小了!! 樹脂削減、提升碳纖密度、提升纖維抗拉強度、提升纖維彈性模數,是不是沒多大的變化了!!  這幾年,感覺又走回基礎的材料力學的觀念導入,碳纖維的纖維本身已經到發展瓶頸,那怎麼去開發新產品吸引消費者的鈔票??  

目前看到的就是纖維編織排列的方向、角度這一環節,也就是管材或桿材彎曲之後,內部纖維受力情況來下手,縱向纖維抗拉(0度)、橫向纖維抗變形(90度)、斜向纖維抗撓曲及剪力,聽到不少網友說這是噱頭,倒不如說是材料力學的基礎應用,並將其更加精緻化。 

 SHIMANO從2009年就有計畫性的導入SPIRAL X在釣竿上,也做了不少的文宣,仔細看起來,也是離不開纖維方向性及材料力學的基礎概念,文宣當中就說了カーボン繊維を斜め方向に巻き付ける構造はシマノがいち早く採用したもので、今なお進化を続けているオリジナルのロッドテクノロジーです。(斜方向捲取的方式SHIMANO早就採用,現在是把它加以進化。) 

是不是哩??  有走老路了!!  只不過這次的變化,SHIMANO消除了龍骨的效應,龍骨就是以往碳纖布重合時會有變厚、有交接線,在這條線的縱軸上彎曲之後會感覺比較硬,這就是大家說的龍骨。  龍骨的影響,如果沒把龍骨擺在一條線上,會造成釣竿擺盪的時候不規律,影響調子跟彈性,所以才有一說,釣竿的珠子要放在龍骨上。

堤防行走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看一下這款諸元表吧!!  再唬爛吧!!  這款好貴,我下不了手買~~

 

堤防行走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落入目印.JPG   

 

目印---->標示的意思能夠符合這個稱作目印即可,微浮泡棉、小幅球都可以,目印可以用來判斷訊號,也可以用來放餌,都行。

 

目印這種東西,指的未必是我們落とし込み用的那種一串顆粒的東西,浮標尾的那個一段一段的也是叫做目印,溪釣綁在母線上的那個棉線、聚酯纖維段或是箭頭標,也都稱作目印。 所以,目印這種東西說起來是個標示位置以及察覺信號的一個標示物罷了!! 只是,我們都把它狹義化了!!

堤防行走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漸縮度(錐度)說起來似乎是很專業的感覺,漸縮度的概念存在我的腦海中有很長的時間,以前也僅僅是在跟朋友閒聊中以及在有討論精進釣魚、研究器材的釣魚網站討論概念! 改變釣竿的調子方法很多,例如用不同T數的碳纖、不同彈性模數的材料、不同的加強度,雖然做出來的調子可以滿足設計需求,但是,最終還是得要臣服於物理!本篇不談碳纖T數、不談彈性模數、不談加強,就單單以漸縮度來說。 

聽到漸縮度或是漸縮比很難懂嗎? 其實並不然,只不過僅僅是個再超級基本不過的物理性質,很好懂! 卻是影響著我們使用上裝備的特徵表現,很多人自改黑吉竿,往往忽略了這部份,以為竿子短就是黑吉竿,調子卻是很不一樣! 有的人買了市售的強悍竿,卻忽略漸縮比,導致雖然竿子夠強悍,但是卻不夠力去控制魚。 

堤防行走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d3e023d48f9bb84beac1e671815c0e6      

前打釣法源自於日本的名古屋港,是一種原本在日本發展為專攻活動於防波堤的黑鯛釣法,釣手採用專用長竿鉤上螃蟹、蝦、貝等,盡量採用當地原生的食物,採用直感探索,模仿食物被海浪沖刷而落下或螃蟹在水底石頭上跳來跳去的樣子,藉此引起黑鯛的好奇或進食的慾望,這種方法用在防波堤上十分有效且機動性十足,若是防波堤有黑鯛存在幾乎都能釣獲。  後來日本方面有釣手開始於礁石上採用,發現對岩礁地區的黑鯛也是有效。  前打其所運用的釣場以港口或碼頭為主,以纖細、好操控的釣竿閃過消波塊超越障礙物,再透過極為敏銳的竿先採直感探釣的方式來作釣。  前打的信號的抓取,主要是靠竿先提供,靠的是敏銳的竿先來傳遞魚咬餌、餌敲底的情況,竿先可謂是前打竿的靈魂所在,次要是根據釣場不同、釣組的差異而有時候是靠線提供!!  我想,有去研究前打釣法的人應該不會懷疑的吧!! 那麼在晚上的時候,夜間前打怎麼去讀取信號資訊?? 台灣目前百家爭鳴,各有各的說法。  前打訊號基本表現,前打的信號的抓取靠竿先提供,也就是看先端彎取度的瞬時變化來判定信號(變動差)!!

 

 

堤防行走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釣具廠出的特輯總是會有許多參考資料,如同SHIMANO的這本一樣,點出了專攻黑鯛的各個釣法的精神與重點,請各位在踏入一個玩法之前,先了解一下那個玩法的精神與操作吧~~~  這樣才會了解樂趣在何處。

 

 

 

 

堤防行走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ab09fcd3911f804ef002e2809aa4e896  

GAMA的前打竿,瞬技跟閃技的差別,不少人常常問我,每次都要打相同內容,不如PO在部落格給大家參考看看囉!!  前頭先說閃技跟瞬技不管長度、硬度,官方公佈最大子線標示都是3號,可以推斷的是最終的強度是相仿的!!  強度跟硬度未必會有一定的關係,這部份應該大家有所了解吧!!  以下就是我個人的看法,提供有興趣的人參考看看!! 

 

瞬技的H跟沒有H差別(以下H的瞬技稱瞬技H,沒H的直接稱瞬技),以相同長度五米三的規格來看,子線都是0.8~3號,先俓是0.8跟0.75,元徑是23.2跟21.5,自重180克、175克,力矩分別是25.2、25,鉛負荷都是1~4,看規格之後,可知道幾個差別,強度一樣,雖然鉛負荷相同,竿先瞬技H的比較硬,瞬技在抓小信號比較好抓,不過,實際使用上竿先的差別不大啦。 差別比較大的是整體竿子漸縮比,瞬技H的是4.23,瞬技的是3.92,漸縮比的影響是相同的拉力之下感覺起來瞬技H彎曲度會比較少,也就是相同拉力之下假設瞬技H的彎度是三七比,瞬技的彎度會比三七比還彎,在中魚的時候感覺瞬技H的POWER比較足。 

從自重跟力矩來看,瞬技H比較重一點點,可是哩!!  從力矩換算成重心距離竿尾的位置,瞬技H的距離是140公分,瞬技的是143公分,說起來是有差異,我覺得不大,自重雖然瞬技H的比較重,但是重心卻是比較靠近手。

堤防行走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5) 人氣()

 


 

堤防行走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