ヘチ釣法操作

 

ヘチ釣法(黑吉釣法)是相當是注重操作及位置變換的釣法,換而言之,ヘチ釣法是不會出現在定點下餌等魚的情況,長時間操作多次數的放餌、提竿以及主要標點在堤邊是這種釣法的特色。 在防波堤除了沉底釣、磯釣外,就是前打、落入、ヘチ釣比較多人玩,這三種釣法都有其主要的標點以及操作,概略來說,「落入釣針對表層(潮差帶)」、「前打針對底層」、「ヘチ釣針對全泳層」,操竿方法雖不盡相同,但是透過操作手法及釣法特性的認知,也是可以達到相同程度的效果。  先看主要標點示意圖,下面再針對前打、落入、ヘチ釣的信號感知做分敘。

 

 

 

 

 

【前打】

 

前打主要靠的是敏銳的竿先來傳遞魚咬餌、餌敲底的情況,竿先可謂是前打竿的靈魂所在,但是,可不是說軟的竿先就可以,適度的硬度、適度的張力是很重要,過軟會消耗信號傳來的力量,張力不夠會影響掛鉛之後或是有流的場所的信號展現。  一般而言,不管是前打、還是超前打,竿先跳動、下凹就是前打信號,有信號抓準揚竿時機即可! 前打透過操作手法、適當的咬鉛搭配也可以操作ヘチ釣法中漂流釣或是分層探釣的效果。

 

 

 

 

 

【落入】

 

落入釣法信號判讀有別於前打釣法,主要靠目印的速差、狀態來了解信號,也可以說是由線的表現來判斷,只不過這個線上面有一顆顆的目印標示方便判讀,落入釣,少了目印就少了它的主要構件跟精神,ヘチ釣法也是看線為主,二者差別還是有的,ヘチ看的是空中的線狀態,落入是看水面上的目印線狀態,二者都不注重竿先的柔軟度,竿先對ヘチ和落入來說只是次要的判斷工具。

 


 

 

 

【ヘチ釣法】

ヘチ釣法主要靠線的狀態判斷信號,不管是遠拋、漂流、底釣都是看線的狀態為主、竿先的狀態為輔,要看線的狀態就必須要保持穩定的放線、適當的鬆緊度才能有辦法表現出差別,魚拉餌、水中含住餌才看得出來。 怎樣的信號是ヘチ釣法的信號? 在進入操作解說之前會在說明。

 

 

 

 

ヘチ釣法操作

 

ヘチ釣法在進入操作解說之前先說明信號表現,前面提過是看線的狀態,那麼先看下圖吧!

 

 

 

圖中編號0~3代表四種情況,編號0是魚尚未就餌的狀態,隨著釣餌的下沉來操竿使釣線保持相同的鬆緊度,姑且不論掛底、被流吸走那些突發狀況,當魚來就餌的時候就會有1~3的信號反應:

 

信號1、釣線瞬間被拉直,魚咬住餌要跑走,揚竿就對了!

 

信號2、滯線變多,先前隨著釣餌的下沉來操竿使釣線保持相同的鬆緊度,當餌不再下沉的時候就會有這樣的情況,餌不再下沉就是有魚啣住餌了,所以當滯線變多的時候就是有信號! 這時候先別揚竿,揚竿也是白搭,須先將滯線收短,再看竿先,竿先一點頭跳動就立刻揚竿。

 

信號3、母線上下抽動,這個也是魚就餌信號,如果用的是螃蟹,魚正在把螃蟹弄死,如果用其它的餌,就可能是魚比較小隻或是警戒,這時候揚竿幾乎都是空槍。 當出現這個信號的時候先別急著揚竿,先將釣竿跟餌的動作或是捲線器的出線停住,保持跳動前的鬆緊度,就讓線去上下跳動,再看竿先,等到線跳完後竿先彎下去就揚竿,這時候魚已經將餌吃到嘴裡了! 如果硬是是把線繃緊,遇到警戒心強的魚就會吐掉釣餌。

 

 

 

看完了ヘチ的信號展現,我們也該進入這個階段主題───釣法操作,釣法操作筆者將之區分為表層釣、探釣、漂流釣、遠拋四部份來說,後面再說明走位、站位以及鉤餌的部份,請看下面的解說:

 

 

 

<表層釣>

表層釣就是日文說的タナ釣,我們在看日本網站的釣況的時候經常會看到「水深4米 タナ1米 」的文字,也就是說水面到水底深度4米 ,釣棚深度表層1米 。 表層釣的攻擊範圍鎖定的是潮差帶的區間,這個區間有許多的原生貝層以及相依存的生物(螃蟹、海蟲……),這些都是魚類喜愛的食物,ヘチ釣法在表層釣的部份的操竿動作是不需使用捲線器出線,只需操作釣竿舉到最高跟放到最低,放到最低之後再提竿拉餌出水面,走幾步再重新放餌。請看下面二個圖:

 

 

在大型的堤防作釣操作上也可以讓身體配合下彎增加表層探釣的距離,程序先將竿子舉到最高,再將餌放到水面,再操作釣竿由舉最高點放到最低點,最後身體再配合著下彎,操作如下圖:

 

 

在表層釣當中,釣竿僅由最高操作到最低的動作,大家應該會想說很簡單的平凡無奇,但是,操竿是這樣操沒錯,重點在於最高到最低之間的「速度」,要以多快的速度操作由最高到最低? 很簡單的! 就看餌在水中下沉的速度有多快,就跟著那個速度即可,保持空中的線狀態不管釣竿舉到最高、中間、最低所呈現的鬆弛度(滯線)都一樣,這個狀態下,釣餌是完全不受外力牽引的狀態下在自然下沉。

 

 

 

這樣的場所,涵洞口有看到魚,表層釣很適合,黑鯛正期的時候,在潮差帶會很活躍的覓食,非黑鯛正期,涵洞口有小魚,涵洞底會躲石斑,等退潮到適當高度就會索餌。
涵洞口小魚  

 

 

 

<探釣>

探釣縱向的操作方式,可以在定點或是較短的移動距離從水面探到水底,或許日本有另外的名詞,在此姑且稱作縱向探釣吧! 這個方式的操作是ヘチ釣法最基礎的操作,ヘチ竿、ヘチ輪也是根據要做這個操竿法的設計,即是讓餌拉著捲線器出線,用手指控制著捲線器出線的轉速,使捲線器出線的速度跟釣餌下沉的速度一致,空中的釣線鬆弛度也是不管餌放多深皆是相同,魚就餌時的信號表現會呈現上面提到的三種信號。 縱向探釣除了要靈活控制捲線器轉速外,使用的咬鉛重量也是要去注意,釣場難免會有流,咬鉛的重量要能抗拒水流把餌帶漂起來又要能兼顧到讓釣餌自然的飄落,過重的鉛重雖然可以抗拒水流,但是不夠自然下沉的釣餌會讓魚有戒心,而且一路快速到底的釣餌就達不到從水面探釣到水底要求。 操作縱向探釣時釣者的釣竿始終保持著向下,並不需要所謂的晃餌,只要能夠讓捲線器穩定的出線即可。

 

 

 

捲線器穩定的出線,日本的釣手也是會將捲線器速度當作訊號的感知構件之一,請看下面截圖:  

 捲線棄速度控制  

 

上面提過表層釣的操作,也是屬於表層縱向的操作,這時候我們如果考慮了水流及深度的因素會變成怎麼樣的呢?  先看下圖:

看了圖之後,我們考慮了水流及深度的因素,就成了探釣當中的分層探釣,也可以說是分層漂流釣。圖中的第一次探釣深度即是表層釣的操竿法搭配上水流因素之後的情況,跟著流走釣竿從最高操作到最低,然後再舉到最高再放到最低,重複這樣的動作探索一段長度堤防。 第二次探釣的操作事實上跟第一次探釣的操作方式相同,只是釣餌放比較深而已,例如第一次已經探完0~3米的深度,第二次探釣就可以再往下探索3~6米的深度,以此類推,在一段長度的堤防上來回行走,從表層開始分層探釣到底層。 

 

 

 

 

<漂流釣>

上面提過縱向的探釣,如果一樣將水流考慮進去,操作時讓餌拉捲線器出線,人跟著流走,直到餌到底之後才收線,這樣就是漂流釣了! 即是日本說的「フカセ」(深瀨,有水流的深場,也可以用作日式漂流釣),漂流釣的重點在於咬鉛的搭配,咬鉛的重量不可過輕到餌被水流帶起來以致於沉不下去,咬鉛也不可過重到無法跟著水流隨波逐流,搭配的要件就是餌會沉又會漂。  

    

 

 

<遠拋>

遠拋也是ヘチ釣法操作中的一種,也就是人家說「拋出去朗回來」,針對魚不在岸邊或是底層障礙物比較遠的時候就必須要拋出去,拋出去後可以定點誘釣回來,也可以隨著水流沿著堤防走探釣。 釣場有流的情況下,拋出去的釣餌會越來越被帶往岸邊,在水底探索的時候會呈現類似扇形的探索範圍,遠拋的運用也可以拋出後讓流帶著漂出去,可以攻擊較遠的岩盤、流溝,但是如果底下有比較多的大石頭,遠拋就不太適合,會一直掛底!

跳底法  

 

 

遠拋該怎麼拋呢? 受限於捲線器的設計,它無法像紡車式捲線器扳開線規,也無法像富士輪一樣可以將輪捲轉方向,所以遠拋就必須要先把需要的釣線距離先拉出來才能拋出去,因為是要先拉出所需要的釣線,如果沒注意就會在拋投時勾到東西或是打結,這是缺點之ㄧ! 拋投的距離在釣線沒有勾到東西及打結的情況下,要達到30米以上不成問題。


 

 

 

 

 

<走位、站位>

 

ヘチ釣法操作中,人在堤防上的位置移動方式也是會關係到釣法的發揮,請先看下圖:

 

 

箭頭即是人在堤防上移動走位的方式,上圖的移動方式是在操作表層釣、定點探釣時的走位方式,餌到放操作的極限深度之後拉起,移動一段距離再放餌,如此重覆著,釣餌是以縱向的方式向下探。 上圖下半部是操作漂流釣時的走位方式,放餌跟流直到釣餌到底後拉起,往回走到距離當初放餌的位置一段距離再重新放餌,如此重覆著,釣餌是以斜面的方式往下探。

 

至於在堤防上的站位,有一套說法是說魚看到人會有戒心躲起來,所以不管是前打、落入、ヘチ,人都要躲起來,就像下圖一樣,姑且聽看看,在魚比較刁嘴的時候可以試一下。

 

 

 

 

 

 

<鉤餌>

 

鉤餌的部份僅提出比較好購買的三種釣餌下去示範,這三種就是螃蟹、蝦、蝦猴,僅供參考! 蝦猴幾乎都是尾掛,蝦子的部份示範了2種頭掛2種尾掛。 螃蟹的部份,鉤螃蟹之前最後先修一下爪子,避免螃蟹扒住障礙物拉不起來,鉤螃蟹底釣、遠拋的鉤法大致相同,都是側鉤,方便於拖行,咬鉛在線上或鉤柄任意處都可以。 螃蟹用在漂流釣、探釣、表層釣的時候,咬鉛的位置就會影響到下水後的樣子,特別用3個比較圖讓大家看看。  鉤餌跟咬鉛夾的位置,每個人都有其喜好與習慣,只要能達到效果,並沒有一定要怎麼鉤才是對的爭議,以下僅供參考。

 

 

 

 

 

 

 

 

相關閱讀:

短竿流ヘチ釣法---前言

 

短竿流ヘチ釣法---釣組及裝備

 

短竿流ヘチ釣法---標點選擇



 

 

 <本文未經同意請勿私自轉貼、引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堤防行走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